欢迎访问黄山市信达丝线有限公司

风光名胜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黄山南北 > 风光名胜

客户服务热线
0559 - 5521022
徽韵悠长古黟城
发布时间:2017-11-24   阅读次数:1871次  

徽韵悠长古黟城

余治淮

北纬30°。黄山南麓。秦置古黟。一片神奇的土地!

《新安志》载:“黄山旧名黟山,秦置黟县,取义于此”。

古时黟地商周属扬州,春秋属吴;吴亡属越,战国属楚;秦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置黟县,属鄣郡,故而有“古黟”之称,是古徽州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和核心地区。

多少次,那些静谧的黄昏,金色的夕阳下,我徜徉在古黟城中触摸她的脉搏,感受她的心跳。也许,那象征“天圆地方”的圆形城墙已不复存在;也许,那城墙上东门“吉阳”、西门“望仙”、南门“通闾”、北门“永宁”、东南门“桃源”、近县治门“景星”都已无从找寻。但,那东街、南街、西街、北街、泮邻街、麻田街还在的,一条条光洁的青石板路连着幽深的小巷蜿蜒,古城内部格局和机理如此清晰;那程氏宅、环山楼、怀德堂、程梦馀宅、周氏祠堂还在的,一幢幢徽派民居祠堂肃然站立在小城深处,古城建筑的历史风貌保存这样完好;那通济桥、九洞桥、槐渠、三元井还在的,穿城而过的溪水与河流从远处的光阴中走来,古城沸腾的血脉依然流淌得这样灵动欢跃……

这就是我一直生活和工作的小城。

最初的时候,我生活在小城的乡下,对县城充满了敬畏和渴望。第一次来县城,我就遇见了那座此生见过的最美的桥。是一个夏天的清晨,我怀揣着忐忑和兴奋紧紧拉着父亲的衣襟,坐在那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后面。快要进城时,漳河从一个河湾处拐到路边迎接了我们,沿河行,忽然一个抬头,我就看见了绿柳婆娑中横跨漳河的这座桥。一倾碧波之上,通济桥稳稳地伫立,喑哑暗黑的青石色调显得古朴厚重;三个孔洞倒映在水中,形成一个个漂亮的圆;黟县青砌成的桥墩的缝隙里,几颗狗尾巴草迎风摇曳,仿佛跟我亲切的打着招呼……我再也不肯向前了,执意要到桥上走走。通济桥桥身用花岗岩垒砌,桥面铺条石,桥短柱密,显得结构严谨,端庄古朴;墩向上游延伸超出桥体,墩头成削尖状,以利分水,可见设计之精巧。父亲告诉我,通济桥始建于南宋,是黄山市境内始建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桥,也曾是古黟通往北方各省的重要驿道。我在桥上站着,时而临风看看柔婉灵动的漳河,时而翘首眺望远处的小城以及近处的麻田街,偶有过桥的爷爷奶奶对在桥上蹦蹦跳跳的我报以善意的微笑,那么温暖,那么亲切。

那一刻,我知道自己爱上了这座桥,爱上了这座城。

之后仍跟着父亲向前,我不再那么拘谨,而是好奇的东张西望。这时我就看见了它,这座庄严肃穆的县衙正堂。我此前从没看过这样的建筑,如此阔大,如此敦实,如此庄重。房子不高但房檐低沉,整个房子是歇山式方形建筑,飞檐翘角,正脊两端微微上翘,结构简朴,庄重大方;县衙外的横梁、木柱以及栅栏以朱红漆上色,因年代久远色彩已然剥落;衙门两边悬挂“三年耕,九年食,百姓永足;五日风,十日雨,一邑丰穰”楹联,正中的梁柱上悬挂“正堂”匾额,依然透着威严。多年后,我才知道这县衙正堂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,是古徽州地区县衙建筑的唯一地面遗存。当时,我绕着它,来来回回好几遍,完全被它的气势镇住了。

此后,我多次来到小城。也曾在修建于梁朝作为黄山市最早水利工程之一的槐渠边嬉戏;也曾在北街口唐代的薛公井边好奇张望;也曾在那棵逾千年历史的宋柏下漫步徜徉,也曾在明代始建的碧阳书院里凝神沉思……古黟城,仿佛穿越重重岁月向我走来,向我展示它历经风雨的沧桑坚韧,也向我述说往昔的荣光,未来的遐想。

今天,我终于一头扎进了它的怀抱。也许是冥冥中的缘分,我最初认识的通济桥和县衙,居然就成为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。我现在与漳河为伴,临水而居,每个夜晚,都枕着一湾漳河水安然入梦,每个清晨都走上通济桥迎着阳光而行;过北街,走西街,沿一条小路到达县衙正堂边,是我原来工作单位必经之地……

每一次遇见,都是久别后的重逢,也许这就是我们的机缘。

现在,我有更多的时间,阅读这座古城,仿佛翻阅书架上一本厚厚的线装书。我为它拥有如此多的历史文化资源而惊叹:2处世界文化遗产,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, 26个中国传统村落,71处文保单位和众多的历史建筑;为它传承了大批具有徽文化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欣喜:列入省级非遗项目有8项,市级33项,县级28项;为它涌现出众多仁人志士而自豪:南宋学士汪勃、清太守黄元治、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、“徽州篆刻黟山派”创始人黄士陵、现代表演艺术家舒绣文以及诞生了汪希直、舒先庚、韩锦侯等诸多革命烈士,为黟县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,构成了黟县文化的独特内涵。

黟县,“自郡县肇封二千余年来”,“农朴而士秀,井里桑麻间,弦诵之声相闻”;

黟县,一方朴拙灵秀的山水,一脉厚重辉煌的历史,一座古韵犹存的名城。

这就是徽韵悠长的古黟城!

这就是我深深眷恋的古黟城!

上一条:悠悠黟县情

下一条:又去“碧阳书院”